一個澳門人,為了理想,到遠方求法…… 但他總不忘記當下。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悔改吧!因為天國近了。(瑪3:17)

今日,天主教齋期的開始,通過了國安法。

Thursday, February 19, 2009

澳大遷校欠思慮誠可憾  記者禁入廿三條堪警惕

月初傳出澳大遷址一事,似乎有了新的發展。前天《新華澳報》的華澳人語,提出以封閉式管理去解決橫琴校區涉及言論及新聞自由的問題。這一點與本人近日向一位師妹詢問所得的資訊不謀而合。

  上周五在澳門電視台《眾議館》的錄影場中,我巧遇到她。由此事忙,錄影到第一節我就先行離開,並約定了她稍後再詳細討論。後來她也把校內的一些情況告訴了我。她首先指出,遷校一事早在一月底的《明報》已有提及,當時她是在時事討論區看到報導的轉貼而得知的。她感到十分突然,因為校方雖然有擴校的計劃,但一直的目標是目前校址周圍的土地,包括一直選立法議員所持有的、丟空已逾十年的「海洋世界」土地,沒有提及橫琴的可能性。而且特區政府也沒有表示其意向,而多數同學是在二月三日在《澳門日報》才知道此事的,他們都感到驚訝,也不支持這個計劃。她更指出遷校一事在負責澳門事務的習副主席上月訪澳時並沒有提及,而校方起初雖然是「欣然接受」(這在致校友的賀年信函中可以看到),但在收到吳國昌議員關於大學遷址的質詢以後,已經提出了封閉式管理的辦法。

  雖然,無論是大學校方或永逸所提出的封閉式管理,的確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但這裡至少反映了大學校方對遷校一事並沒有深思熟慮。這並不是一個學者組成的社群所應有的品質。就算大學校長是新來的,不了解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事情的敏感性,大學校方採取的迴避、硬銷,以至對待不同意見的手法,更值得大家憂慮。據師妹表示,大學的學生事務處曾經發通告邀請同學參加《眾議館》的錄影,但校方曾經向同學打電話,約談以了解學生的發言取向,但最終沒有預約並沒有出現。

  《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即《基本法》第廿三條的立法,下星期三就要進行細則性表決,公佈後翌日生效。根據審法案的第二常設委員會所簽署的意見書所顯示,政府提出的比較寬鬆的意見成為了本法的立法原意,也就是說,雖然在表面條文仍舊,但將來在法院審理的時候,還是有比較大的辯論空間。但無論如何,法案通過與生效是勢在必行,而《基本法》第廿三條的歷史背景─八九年的學生運動─定性仍然沒有改變的時候,再加上警方執法的歷史,以及昨天已一般表決,可能有突破刑事司法中「未經法院批准,警方可以封查資料」的原則的《互聯網犯罪法》,澳門的言論自由仍然處於極大的危險中。法案通過後,捍衛言論自由的重任就在你和我身上。

  而由廿三條立法所產生的、香港人被澳門當局拒絕入境的情況,似乎有擴大的跡象。繼多名泛民人士在澳門口岸(甚至是有在拱北口岸順利出境的)被拒入境後,昨天早上已經獲得採訪證,準備來澳旁聽歐文龍貪污案(據說澳門的記者也多遭駐守法院的警方刁難)的《南早》記者以違反《內部保安綱要法》被原船遣返。雖然此人與澳門無涉,但原來他在京奧期間被指對公安有所動作而被扣留六小時。這說明了什麼?(當日稍後,香港的保安局局長在立法會時表示,澳門的官員說沒有黑名單!)但我不同意香港記者的樂觀估計,他們多認為事情與廿三條,以至特首選舉有關,但今年是政治敏感年,以澳門政府的高度政治正確觀念,這種情況可能要到明年才有改善。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學會拒絕

最近香港上映了一部由占基利主演的電影《乜都得先生》(Yes Man)。近期社會在金融危機之下,大家的情緒比較低落,從人際關係角度而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謙恭禮讓、盡力幫助別人,的確是對社會的情緒有正面影響,人也會快樂一些。但有時一味的順從,不單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其他人,而受益者只有是既得利益者而已。

  上星期,澳門大學的遷址計劃引起了社會很大的議論。根據學生的反映,校方在新學期開始發出電郵,交待遷址計劃,又附上支持的理據。事實上,澳大的空間的確有不足之處,但作為濠江首學,特別是一家大學,校址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從務實的角度而言,作為延伸,在橫琴興建新設施,或把大學部份設施遷往橫琴是可以的,但學校的中樞,包括行政部門、教學樓,以及圖書館都必須留在澳門的土地之上。在落實搬遷以前,司法管轄權的問題必要對教員、學生,以及公眾有明確交待。有不少同學及家長向立法議員反映,對遷校後大學的學術、言論自由,以及在新校園,究竟是採用澳門還是內地法律的憂慮(例如,內地是有死刑的,而澳門最多是坐牢三十年)。早前原訂在澳大舉行的基本法廿三條的研討會被取消,已經證明澳門大學的表達自由是何其的少。如果連外地報章,以至網頁都不能在新校址存在的話,那「一國兩制」中的第二制就率先在大學蕩然無存了。大學的領導層似乎對此事甚感欣然,那麼他們就必須為他們的決定負上責任!

  同學們,也許你們在二十三條諮詢的時候,是害怕被政府秋後算帳。但大學遷址一事,確實值得大家爭取。上一次你們在逆風之下,都可以做到那一步,在遷址的問題上,大家需要做的是,團結起來,找出支持自己的理據,爭取社會支持。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是學位證書不會寫,測驗考試不打分(澳大學生的思考能力,身為校友的本人都認為很不足夠),但受用一生的經驗。很多論者都為你們說了話,但是,沒有你們親自發聲,我們所做的只會是白費。

  從遷址一事上推而廣之,澳門很多的問題,在一般居民的層面,就是事事做了「乜都得」先生或小姐,以為向有勢者說了是,就可以保障自己。可是權力者,最喜歡的就是你們:你們越退縮,他們只會更明目張膽,把你們弄得一無所有。在樓市如是,在言論自由如是。可是,現在世界已經不同了,很多政府工作已經是合約制的了,而且你們要接觸外國朋友比以前更客易。基本法二十三條很快就要通過了,但願我們記取這次的教訓。雖然言論自由是進一步受到了威脅,不論是故意針對,或者是濫用權力,我們都要從今日起珍惜自己所有的、爭取應有的,並學會拒絕,因為我們失去的已經是太多了。

Friday, February 06, 2009

中大慘,澳大更慘!

週六, 2009-02-07 02:31 — Albert Wong


中大烽火台都講了幾個月,澳門大學話要搬去珠海橫琴島,事前完全無知會教師、學生、校友!

根據澳門日報2月3日報導,自從副主席來澳後話要落實橫琴開發,其中五平方公里係粵澳合作(詳參最近發改委公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自中央提出粵澳兩地合作開發橫琴島項目後,為加快落實有關項目,兩地主管部門人員近月來“馬不停蹄”舉行工作會議,並到橫琴島實地視察。初步規劃敲定,該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中約七十五萬平方米,與澳門賽馬會對岸相望的地段將預留作澳門大學校園區,屆時位於氹仔的部分澳大校園教學和生活設施將遷往橫琴校園區。

現在大學周圍仍然建樓房,突然講橫琴,當日的另一報導已露端倪(《地產業者:澳大地皮搶手》):

地產業者表示,澳門大學地段無疑是幅“靚地皮”,無論用作高尚住宅甚至是酒店發展項目,同樣成為發展商的搶手貨。但澳門現時正處於經濟整固階段,相信短期內未必有動作。

另外,不少同學對將來大學的學術、言論自由表示憂慮(記得之前開不成的廿三條研討會嗎?)。有立法議員已經收到家長來電查詢。

但澳門日報只報導唱好的聲音:

學生陳頴暉和湯榮耀均支持澳大遷址橫琴,雖然交通較不便,但起碼解決現時設備不足的問題。遷址橫琴後,校舍集中於平地之上,校區相對完整,可營造更好的學術氣氛。他們相信,只要學校維持現有的管理模式,跟隨澳門的管理方式,便不會失卻本地特色。

注意,湯君是學生會理事長,在研討會開不成後學生會曾出過聲明,指研討會搞手係「被人利用」。

而澳大星期四發表聲明:

根據近日報章報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作專題報告時表示,「橫琴島開發和澳門大學搬遷等一批項目正在推進。」

澳門大學表示,若方案落實,對大學來說是一個喜訊,也是中央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對澳門大學辦學的肯定和支持。

請大家多多關注!

Thursday, February 05, 2009

小論暴力

經過春節一周的慶祝後,大家都恢復工作,政壇的氣氛也迅速的恢復平時的景況。

總理溫家寶周一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遭一名大學生擲鞋攻擊。內地中央電視台據說雖然在現場直播節目中刻意中斷了畫面,但在其後的新聞節目中仍然播出了擲鞋的情況。我們所知道的網民反應比較溫和,甚至是帶點幽默。

對內地政治熟悉的人應該知道,對擲鞋事件消息傳播的限制有兩方面的考慮。這樣的事後補足當然不是宣傳部門的良心發現,而是因為其他視頻網站已經廣泛傳播相關片段。表面上這是互聯網傳播的勝利,也說明了內地宣傳部門的某種困窘境況。另一方面,這是防止內地網上的民族主義情緒升溫,也就是所謂的「網上憤青」。網民反應的溫和,一方面是內地民眾對國家經濟實力信心的表現,但相對於過去中美軍機相撞、中日關係的起跌,以至去年對西藏事件的反應,這樣的整體態度建基於更廣泛的封鎖之上,是不能忽視的。正如上周有文友所言,今年是「政治年」,也是「經濟年」。但我們不要忘記政治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冰島政府已經因為金融危機而總辭,英、法也已經出現工潮,在半民主的俄羅斯甚至打出了叫強人總理普京「下台」的聲音。中國政府呼籲美國不要搞保護主義,又剛宣佈要買英國貨的時候,首先挑起「罷買英貨」的情形,可能會影響一些人對中國的信心。今年又是國之大慶,在外交戰線上惹火,似乎也不是北京想見到的。

再看看擲鞋事件的本身。誠然,干擾別人演講,以至擲鞋都是十分無禮的,也不符合理性討論的原則。但理性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對等」。如果一方(人或者國家)處於強勢(擁有暴力、法律、輿論的工具),又不願聽取對方的意見,對等的條件失去了,理性的遊戲規則也就被強權者撕毀了。要對方坐下來理性討論,如此下策是可以理解的(天主教近年很強調「正義」是「和平」的基礎)。面對國家的人權狀況,大家對於向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擲鞋的伊拉克記者大聲喝采,但對溫總被擲鞋又給予另一種反應,這是否我們批評美國的「雙重標準」?這是否對人不對事?近日香港那些右翼基督徒對《家庭暴力條例》(正確應該是「家居」,因為英文的Domestic比「家庭」更廣泛)的反應,又是否違反了基督教更高層次的倫理觀?

  自從社民連去年在香港立法會選舉取得佳績後,社會上對其代表在議會的表現有讚有彈。批評者認為,他們把語言暴力帶進了議會。前天港台節目「左右紅藍綠」中,青年民建聯主席張國鈞引用了內地學者劉再復的論點,認為語言暴力是與「新文化運動」有關,當中更談到了「創造社」。雖然我們無從得蘇軾或李白是怎樣說話的,但新文化運動並非改革語言而是文體。語言暴力是否那時才有,我是很懷疑的。最後,給大家一些有趣的史實:中國共產黨在民國時期有一批外圍的文藝組織,除了魯迅所屬的「左聯」外,還有「國師」郭沬若所屬的「創造社」,「五四」也是中共誕生的背景,而文革時期的語言暴烈的程度,也是很罕見的。

新春前夕 奇聞共賞

新春前夕奇聞共賞 (1/24/2009)
未熄


上期和大家談了一些內地的觀點,感到意猶未盡。在農曆新年來臨之際,與大家分享內地的動向。

首先是「買房愛國論」。近期內地樓市下滑,而根據《現代快報》1月17日的報導,安徽省合肥市規劃局局長王愛華1月12日在電視台節目中喊了一句「買房就是愛國」。記者指出,在這裡愛國變成了有產階級,甚至是特權階級的專利,更成為貪污腐化的溫床(合肥市原副秘書長李先璋利用手中的權力,先後受賄240萬元,其中一部分贓款,被他用來購買了房子)。雖然澳門的投資移民政策短期內不會再來,但在四厘補貼、某位議員的「三百萬以下為平價樓」的言論,以及最近有地產界人士主張「印花稅一百元」的言論,都可以說是與「買房愛國論」同質的,只是這種意識形態的言語在澳門似乎並不容易受落。這也折射出共產主義烏托邦破產後,曾被高舉的「愛國主義」旗幟,已經變得庸俗不堪。看看澳門基金會今年繼續派錢慶祝六十周年國慶和回歸十周年。雖然這次不再讓大家無限次參加活動,但是政府仍然要派錢才能營造愛國歡樂的氣氛,是否也證明了市民的冷漠,以及表面繁華下,目前政權的實質?

另外,在金融海嘯下,內地政府為了提振經濟,避免勞資糾紛,採取了不少措施。但廣東省檢察院在1月6日宣佈的十條意見,當中「對企業負責人和技術業務骨幹,涉嫌一般犯罪的,可不採用拘留、逮捕等措施。」這豈不是為企業的高層犯法開了制度上的綠燈?雖然近年不少人以「人肉搜索」的方法,實踐了民間的正義(記得去年深圳有官員對十一歲的小女孩實施猥褻行為,他還以政府官員身份意圖要家屬放棄追究,幸好有人拍下片段上網,事件才能得到合理解決),但國家近年不是強調「以法治國」嗎?在這樣的情形下以發展經濟為名,無條件給予企業主和高層如此便利,公理何在?!

但中國不是沒有希望的。近期除了《零八憲章》引人注目以外,另一批民間人士繼去年呼籲杯葛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簡稱「春晚」)以後,今年又呼籲杯葛央視。由反感春晚的愚民,進一步指出了央視新聞在國內報道上經常報喜不報憂;在國際報道上經常報憂不報喜,「只不過是黨與政府的宣傳工具」。而且有包括藝術界(已辭演「春晚」)在內的民間人士,在北京郊區拍攝民間的「春晚」,並用人造衛星轉播。我們的媒體除了自我審查以外,其播報質量亦常為人詬病。我們的知識界,除了祈禱《蘋果日報》來澳門以外,可否拿出勇氣和創意,對當前的媒體環境說「不」?

為國家未來把脈 為加沙生民鼓呼

為國家未來把脈為加沙生民鼓呼 (1/16/2009)
未熄

由於甚少北上的關係,而且經濟學亦非本行,很少就中國經濟進行評論。但近期回鄉渡假,手上掌握了一些資料,再加上全球經濟都在看中國的表現,本人就嘗試為國家的前途把把脈。

首先是一篇去年在《意林》雜誌看到的文章(類似我們熟悉的《讀者文摘》),出處是廣東省政協的《同舟共進》,作者是薜湧。內文是討論中國如何面對經濟衰落的問題。中國的衰落,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談,甚至是危言聳聽。但作者指出,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有幾個重要的危機,首先是人口增長在本世紀中期的高峰後將會下降,而人口減少對經濟是一種損失。他另外提出的人民的創意水平不高,以及環境污染都是老生常談了。重點要談的是人口的問題。

在計畫生育的政策下,中國固然成功防止了人口爆炸,但人口增長已經達到了低於可補充的水平(國際上的標準是一名婦女生育兩胎)。事實上,人口減少在已發展國家已經反映了對經濟的影響。例如日本的人口在近年停滯不前,去年更減少了五萬人,而日本經濟在八十年代以降,都再沒有快速的增長了。這問題在德國、匈牙利更為嚴重。而美國是在輸入人口和少數族裔仍然大量生育的條件下,才能維持人口增長。

當然,上述的例子都是發生在已發展國家,它們的工業化程度相當深入。目前中國有很多事情仍然是靠人力的,創意變得不重要。而人口一多,資源也會被薄。中國的經濟總量剛於去年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從人均生產總值,以至其經濟增長的內涵,實在與理想相去甚遠。在可持續條件下,控制人口,並同時發展教育,加強環境保育,是中國未來的必由之路。

當然,有人會提出質疑,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與日俱增,而人體機能的退化產生的疾病涉及大量的醫療開支。同一時間,我們的子女數量減少,他們要承擔的撫養比會加大。但如果我們能在當前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控煙、控脂肪,和控制污染,並把更進取的觀念融入長者事務,加上讓長者多參加社會工作,這個問題將會比較容易渡過。

以色列自去年聖誕以來加沙地帶發動攻擊,至今已超過一千人死亡。當中以方被指使用具腐蝕性的白磷彈,以至其他新式武器,又攻擊聯合國的目標,造成很多人,特別是兒童的痛苦,引起了全球穆斯林,以及愛好和平人士的不滿,紛紛上街抗議。香港上周有兩位大學生在互聯網發動示威,約一千人參加。香港人的善心無可置疑,而且敢於對國際社會各種的不公不義發出抗議之聲,符合了作為國際城市的資格。看到小小的力量能燃起公義的火炬,號稱四百年中西交匯、旅客三千萬的澳門,妳怎能不感到汗顏!

展望零九

訊報 曉風微寒 未熄
9/1/2009


行文之際,二零零九年已經成為現實。在元旦假期的休息過後,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充滿挑戰的三百六十四個日與夜。容本人在此時刻,以澳門、國內和國際三個角度分享一些思考。

澳門特區踏入了第十個年頭,本人認為其關鍵詞,是定局與變局。今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以至基本法廿三條立法,都是定局居多。其中在新年的頭一天,就已經傳出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的消息,此行以視察廿三條立法為名,但港澳兩家報章的報導都不約而同地以行政長官選舉為核心,而《明報》甚至已經點名指現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是熱門人選,副主席來澳是為其「祝福」(這種事前猜測領導人訪問目的的做法,會是廿三條要管制的範圍嗎?)。「誰人治澳」的問題在本報已經討論多時,而在「商人治澳」的失敗教訓下,「公務員治澳」或「專業人士治澳」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主張。三種說法都有盲點,可以總結為三個問題:國家可以當成公司管治嗎?公務員和專業人士有足夠的視野,並能以大局為重嗎?簡單地說,就是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殖民地歷史,以至本地資產階級失去競爭力的局限下,澳門現在的商人、公務員和專業人士都存在了缺乏開拓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在短期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全體澳門人,尤其是知識份子的積極參與,在定局中提高積極性,逐步擴大公眾討論的空間,補償過去失去的時光,更為重要。畢竟,「澳人治澳」才是最高的原則。

另外,在去年回歸日早上,支持和反對廿三條立法的人士在港澳碼頭發生肢體衝突。建制派發動示威這種少有的高調做法不得不讓本人擔心,未來一年澳門的政治環境會有流氓化的傾向。今年的立法會選舉,根據本人估計,二十組參加直選應該不是問題。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之下,加上回歸十年、國慶六十周年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周年紀念,金錢助選的方法在制度上和執法上被司法當局更嚴密監控的同時,一些有心人可能會以直接的手段來影響選舉,以營造「和諧」的政治氣氛。抹黑,甚至是政治暴力,在澳門經濟環境逆轉的條件下,並非全不可能。資源不足,又經常批判當權者的自由開放陣營,今年行事更要特別小心。攻勢或許不是直接針對陣營的頭面人物,但諸如在遊行之中製造事端的手段,足以在平民百姓中製造威嚇或對陣營形式負面印象的效果。

近期自福建休假歸來,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已經顯現。不僅是親戚已經用「蕭條」一詞形容目前的情況,在泉州街上看到店舖已經使用「金融海嘯,工廠倒閉」作招徠手法,這些都比較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在一些城鎮中,新式樓宇,乃至西式別墅拔地而起。在國民經濟長期以出口導向的內地,在小鎮建這樣的房子,市場的承受能力如何?另外,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在美國建房子,地價、工資和材料佔建築成本的比例是1:1:1,但國內樓房60%的成本歸於土地,當中包括了開發商和政府的利益,相反農民、工人的權益和房屋質量可能受到影響,最終付出代價的可能是整個社會。我在旅途上認識一個老農民,他因土地補償太低,而要流落城市開人力自行車。這不僅是個人的痛苦,而且還涉及了糧食安全,以至社會安定。一些城市街區的拆遷,竟然要動用大量保安(公安?)把守(不知是防止居民抗爭,還是防止外人報導)!國內的信訪、維權運動方興未艾,不正正是因為人們在發展中沒有得到合理對待,又求助無門而引發的嗎?當然,上面的觀察僅僅是沿海地區的情況。

奧巴馬在當選美國新一屆總統後,很快就任命他的管治班子。奧巴馬要自己的管治變成傳奇,當然不僅要有一班優秀的智囊,更必須要在上任後拿出真功夫,但當前的經濟危機相信不是他或者世界各國領袖所能解決的,也不僅僅是小布什窮兵黷武,耗用克林頓的管治成果的問題。主流經濟學認為,全球經濟周期通常以數年為一周期,但根據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目前世界正處於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周期轉折點。而且,這次經濟危機是源於金融市場欠缺監管和為解決資本家產品滯銷問題而引發過度的消費,這正正是美國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後果。澳門人習慣了經濟上以新自由主義思考,在面對全球的經濟、人道和環境危機的時候,不妨買一本近期在東亞各地區熱賣的《蟹工船》或《資本論》,想一想任由市場為所欲為的結果。


未熄是誰?就是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