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澳門人,為了理想,到遠方求法…… 但他總不忘記當下。

Friday, April 10, 2009

觀電影後記 (10/4)

上周末朋友邀請我去觀賞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有三部影片的《澳門製造V》。進去的時候第一部已經開映了十分鐘(原來電影是七點半開場,我就一直想當然以為是八點鐘)。重點要談的是第二和第三部。

第三部片《女移工》講述的是印尼女傭在澳門的生活和反抗(片名中的Jertian是印尼語「吶喊」的意思)。片中有兩處地方撼動了我。第一是,她們十分團結,而且很會利用各種方法,例如製作飯盒,售出籌得的經費可以協助遭到困難的同胞姐妹。她們又以音樂傳達團結的訊息:感謝導演的翻譯,我們才知道在歌曲背後表達的心聲。但更深刻的問題是:她們為什麼要離鄉背井?片中有一首歌重覆著這樣的歌詞:「印尼是一個富裕的國家,但百萬人身體瘦弱,沒有教育機會,沒有工作,沒有希望。」最近香港先有警察打死尼泊爾人,甚至有人對支持尼泊爾人的團體發出死亡威脅,後有「才子」陶傑把菲律賓形容為「僕人國家」,引起公憤。澳門的種族問題也許沒有那麼明顯,問題更可能出於無知,特別是被「中西文化交流」、「融和」等假象掩蓋。也許印尼人受教育的程度真的不高,但在大學教育更普及的菲律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到外國打工,還有政客以出賣人民到外國打工為榮?當中的國際政治和經濟關係是怎麼樣?相信這影片可以作為大、中、小學生社會教育的良好題材。

第二部影片《兩公里外的花園》講的是路環島。最近政府已經提出了路環的開發計劃,這次還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在政策制訂方面算是一種進步。但事情有一處伏筆:根據政府官員在諮詢會的說法,這次發展是在路環石排灣興建社會戶房屋的背景下開展的。是否意味著要把原來活著的村莊遷到別處,然後把外人搬進去?是否要原居民改變世世代代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路環固然是澳門人的路環,但我們首先應該尊重路環居民。從天星碼頭、喜帖街,到最近香港興建穗港深高速鐵路要經過新界菜園村,經濟利益優先不顧其他的發展模式在昔日拜金主義的香港已備受質疑。而崔司長在早前已承認燈塔的景觀問題已經無可逆轉。在這涉及人民生活的問題上,難道政府不該審慎再審慎?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在片中透露了當局打算清拆九澳舊痲瘋院。過去在痲瘋病未有特效藥的年代,對付此症的唯一方法是把病人隔離,至死方休。另一方面,在日本等地,痲瘋病人過去都受到了不人道的對待。雖然現在這些病人都已經康復,但他們因與世隔絕太久,以及身體殘缺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都留了下來,澳門的痲瘋院也早己關閉改為老人院。無論是從文化、歷史,以及作為一種集體回憶,這些看似破舊的房子都很有保留價值。對政府在沒有諮詢社會意見前就打算清拆,本人在譴責之餘,更呼籲文物保護團注人士及團體大力阻止,以免一代人的記憶,以及人類對抗疾病以及對弱勢群體鎮壓的歷史消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