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馬桶
最近馬桶無法自動沖水,
美國工錢貴,不如自己修理一下
買了一本DIY大全 (USD$35),沖廁手把 (USD$1)
借了鄰居的spanner,不小心打破了馬桶蓋 (損失暫未估計)
發現問題是鐵鏈同馬桶塞分開了
結果,一瀉千里。萬歲!
一個澳門人,為了理想,到遠方求法…… 但他總不忘記當下。
最近馬桶無法自動沖水,
吳偉明:有關「青網大使」的論爭
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60722_123358
胡恩威消滅香港序 (節錄)
香港只可以有現在,沒有未來澳門情况討論: 經濟上升,政治沉淪 (香港人民廣播電台)
陪伴街坊五十年的下環街市,走進歷史……
圖片作者Gilo,已被放進公有領域。有關街市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B%E7%92%B0%E8%A1%97%E5%B8%82
工程遍地開花好不熱鬧緩急有序且應有所取捨
近年澳門發展之快,受到各地看好,實在與有榮焉,尤其工程處處,看似生機蓬勃。本來提升全體居民居住、生活環境,實屬政府責任,天公地道,而且本澳不少地區的環境,殘破不堪,社區服務不足,形成很多社會問題,需要盡快改善。但近期在城市發展上看到的情形,就有點令人憂心。
去 年特首施政方針舊區重建的概念一出,澳門的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先有舊區重「整」委員會成立,後有政府各有關部門四出走動,探聽民意;議員、社團更深入基 層,多次進行問卷調查(都在同一個祐漢區!)。另一方面,政府又提出在澳門半島、乙仔填海造地,再興建三條隧道,其中兩條連接澳門半島和乙仔。繼各大賭場 酒店拔地而起,整個澳門半島,甚至路環(還有那捷運系統!),都將會工程遍地開花:所謂「三步可聞打樁聲,五步可見施工地」。問題是:一切一切,是否為居 民所需要?是否真的配合澳門環境?是否對澳門整體有利?
舉一個例子:上周公佈的新橋區改造方 案當中,有一處本人深感不滿,就是現在渡船街與俾利喇街交界的休憩區,將改成停車場。新橋區泊車困難是事實,但該區人口密集,休憩場地相對稀缺,屬買少見 少一類,而且該區路況複雜:渡船街加上三盞燈的車流與俾利喇街往高士德大馬路的車流匯合,而三者緩衝的範圍非常有限。再興建停車場,交通擠塞的情況只會有 增無減。而且政府建議的另一個停車場(原恩慈之家)亦相距不遠,何不二合為一,集中處理?另外抗戰時期新四軍的葉挺將軍在渡船街、亞利鴉架街交界的故居一 直未有適當處理,亦是一大遺憾。如果屬私人用地,應效法鄭家大屋的做法,盡快修復(可作紀念館、資料館、小禮堂或展覽場地)對外開放,為新橋區增加歷史感 並增加公共活動空間,提升步行街的形象。談起歷史,不得不提下環區。
下環街市重建的問題已經 擾攘了接近兩年,政府態度頗為堅決,亦有市販朋友表示支持。作為本地建築師陳焜培先生作品之一,加上其建築設計美觀而且實用,下環街市實在值得保留。同 時,作為下環區的標誌性建築,而且具有普遍性,人人要到,天天需要,街市對社區的凝聚力有著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正如很多支持保留街市的朋友所指出的, 街市對面原來作倉庫的用地可資應用。但在維持建築原來用途和社區特色的角度,各方應從社區的整體規劃考慮:建議街市在建築安全的基礎上維持原貌,未來的社 區中心可以在原倉庫位置興建。下環區巴士站應進行調整,下環街則可以闢作日間行人專用區。而泊車區、卸貨區則應該在社區外圍進行選址,減少在橫街窄巷中空 氣污染難以消散的問題,以及交通阻塞的機會。而媽閣廟舖上葡式碎石,與周圍歷史氣氛並不配合,早已為人詬病。是否可以趁機改為中式石板街?
最 後當然是回到整體的城市規劃。剛剛發表澳門捷運的研究數據著實令人震驚:在十九個回覆的政府部門及專營機構中,只有四個進行過城市規劃研究,而只有一個有 預留捷運系統。如此分散,而且欠缺垂直∕水平溝通的規劃機制,再不改的話,任由各部門各說各話,自把自為,難保醫院不會建在街市之上!政府應該建立統一的 規劃部門,並且建立更開放的諮詢及決策機制。上一回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臨門失機,別說上天不給你又一次機會了!
原文刊登於訊報 2006/03/04
滿心歡喜由紐約回來 (雖然好熱)
文章
今晚3時,第63回賽事:葡國對德國